原创 《我本是高山》被网络黑子毁了,业内专家盛赞,但出品方面临巨亏

 2024-05-28 阅读:784 点赞:987

原标题:《我本是高山》被网络黑子毁了,业内专家盛赞,但出品方面临巨亏

截至发稿,上映12天的《我本是高山》票房迈过7500万关口,但受近两周上映新片挤压,排片占比跌至3.7%,单日票房不足百万,已经很难有大的涨幅,专业平台给出的票房预测为7998万,显然没有达到预期。

再看一下各种数据,观影总人次187万,正常来说,敬仰、关注张桂梅老师的人没有1亿也差不多了吧!但购票看这部电影的人只有这么一点,显然是受潮水般的恶评影响,电影的票房始终上不去,进而影响了上座率和排片占比。而目前片方分账只有2566万,这个金额差不多只够拍一部中等预算的网大,《我本是高山》的制片成本肯定不止这么一点。

仅主演海清的片酬就是天文数字。翻看媒体报道,早年电视剧《蜗居》播出之后,海清片酬迅速飙升,到《媳妇的美好时代》时,每集片酬达到12万。再到后来,就连“友情价”都不止这么低了,和海清合作很多、私交甚好的六六,就曾在《心术》发布会上透露,海清的“友情价”远超10万,到了《宝贝》时更抱怨她片酬太高,用不起。

那高到多少呢?《女不强大天不容》时总片酬约为1920万。当然,放眼当下的影视圈,在中年实力女演员里这算是比较高的片酬,但和年轻演员相比也不算什么,毕竟当初周冬雨接电视剧《幕后之王》总片酬可是超过1亿。

高片酬的证明,是海清日常相当奢靡的生活。出席活动的衣服随便一件都是数万元起步,出门代步的豪车是宝马7系和奔驰大G,戴的手表是欧米茄和七十多万的劳力士……

海清不但自己的生活奢靡,对公司员工也相当大方,此前就有下属晒出到北京第十年,在海清的帮助下买到了人生中第一套房子。

由此估算,做了这么多准备、调研,吃了这么多苦的《我本是高山》,海清接了这部戏,可能目前的票房仅够支付她的片酬吧!

还没算电影的制作费用,器材租赁费、置景费、服装费、剧组衣食住行以及吃喝拉撒,而且别忘了,电影可不止海清一个演员,还有陈永胜、柴烨、刘雅瑟、杨皓宇,戏份不多的胡歌、李晨、张丰毅、秦海璐、刘奕君……就算不给正儿八经算片酬,总要表示一下,《我本是高山》大概率面临巨亏,出品方的投入血本无归。

是这部电影不好吗?

至今我仍然坚持认为,《我本是高山》是一部好电影。影片根据张桂梅老师真实事迹改编,这是一部人物塑造精准、剧情感人至深的电影,后半段的一个多小时,我一直在不停流泪,甚至哭到脖子都湿了。看到张老师为学生们奔走哭了,看到学生们挑灯学习、为了高考努力哭了,看到操场上学生们为山英声援哭了,看到最后张桂梅老师出现的彩蛋也哭了……

不否认也不用回避,电影确实有戏说的成分,也有诸如网友指责的父亲酗酒家暴,改成了母亲酗酒家暴等问题,甚至张桂梅和付春盈因为孩子生病对话的那场戏,张桂梅拒绝刘雅瑟饰演的付春盈请假,不同意她带孩子看病的桥段让我觉得有些不近人情了。但瑕不掩瑜,这些小的瑕疵,并不影响电影的感人至深,只要足够感人,就已经是一部好电影了。

但这样一部好电影,却被网络喷子们给毁了。除了少部分看过电影的观众,会给出客观评价外,大部分网友都是根本没看电影,就人云亦云,对电影恶意评价。这样的情况太明显了,我们用数据说话,目前购票看过电影的总人次仅有187万,但每次《我本是高山》因为争议话题上热搜,讨论都高达数千万之多,绝大多数参与讨论、指责电影的人,根本就没有看过电影!

值得欣慰的是,好电影不会被埋没,即便短暂的蒙尘,终究还是会发光。几天前,《我本是高山》举办了专家观摩研讨会,与会的专家们都给出了很高的评价。

比如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称赞电影完成度非常高、有很多创新的表达,找到了新的电影呈现方式。

中国电影新协会副主席、清华大学教授尹鸿在娥认为影片塑造了“仁者无敌”女教育家的形象。同时影片将纪实性和诗意化的表达相结合,这是创新性的探索。

《光明日报》高级编审李春利也给出正面评价,认为影片很适合带着孩子观影,希望将这种精神传递给孩子,让孩子尝试去理解张校长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力量。

给予电影肯定的专家还有很多,在这里就不逐一列举了,只想说,这样一部电影,拿到这样的票房成绩确实令人寒心,希望观众不要被网上的恶评误导,能多多支持这部有品质、有诚意的好电影。

 用户评论

 正在加载
返回顶部